陈思诚是个好导演吗?不尽然,是个好监制吗?多半是。
他监制的电影,导演基本都能赚票房,有时还能赢口碑,《恶意》这次也能赢吗?往下看分析。
《恶意》故事本身没什么可说的,一眼望到头,只不过切成了几段,碎片化放出。
案件也很简单,轻描淡写的走访调查模拟,舆论各种猜一猜,最后监控就突然间出现了,真相便大白了。
能看的就是陈思诚拍此类型片一以贯之的公式和卡点反转,以及结尾上的价值与温情彩蛋,依然是那个熟悉的陈思诚。
故事通俗易懂看着不累,思考让底线兜住,共鸣为角色揪心,这三点实际上是对当下集体情绪的拼盘式组接,让普通观众有一种饱腹感。
影片从头到尾都在堆叠视觉奇观,开头的医院惊悚与坠楼的血水,中间的ICU母亲不为孩子插管,最后张小斐的血泪。
再将配乐推满,有时甚至盖过角色的声音,让观众始终保持紧绷状态,辅以演员哭天喊地、歇斯底里、张牙舞爪、大开大合的表演,第一时间吸睛。
然后陈思诚又以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质问所有人,每个人在舆论风暴中,手上或多或少都会沾点血,不停歇地提供了一整场的情绪价值,每个节点都能让观众参与进来,涉及的大众议题又极具讨论度,单个话题都能发散至长篇大论。
如张小斐最后将开头的风暴眼践行。
用一个热搜转移另一个热搜,舆论又是一番狂欢。
可见,新闻学、自媒体哪有什么初心操守,为了流量,断章取义,无所不用其极,邪火也是火,黑红也是红。
不管他人死活,狂吃人血馒头,眼见他人跳楼却仍要流量,眼见自己办错事害了别人,毁了家庭依然流量为先。
荒唐又可笑。
荒唐在你可以去独善其身,但你无法脱离环境,而环境五颜六色,你能保证什么色都不沾吗?不可能。
可笑在我读得了圣贤书,却管不了这窗外事,心生怜悯是我,袖手旁观是我,共情是我,无能为力也是我。
如李庚希临了的发问,叶攀、尤茜、李悦谁是恶女?
叶攀有用、正面时,她是公司的宠儿,社会的典型,成负面后,弃如敝履,齐声骂她是杀人记者。
李悦因与主治医生有染,被舆论贴上标签,三俗的东西极易传播,一时间腥风血雨,恨不得将她生吞活剥。
尤茜一时恍惚没给女儿插管,在酒吧打工为女儿赚钱,又是高龄孕妇的事情被曝光,众人开始心疼李悦,将子弹统统射向了尤茜。
她百口莫辩,人们不关心真相,只在乎自己道听途说的“真相”,逼得尤茜跳楼。
但旁观者依然起哄,他们隔岸观火,却把火光当烟花,视若过节,他们看到溺水者,却把水花当喷泉,拍手叫好。
这些旁观者,他们面对伤害他人的事实,选择的是盲,选择当围观热闹的键盘侠,他们是路人甲乙丙丁,也是凶手一二三四。
叶攀、尤茜、李悦,每个人背后都有一篇血淋淋的故事。
她们究竟谁是恶女?这是一场众说纷纭的罗生门,网络喜欢阴谋论,搞对立,恶心人,一波三折有看头,平铺直叙没流量。
舆论不断反转,真相几番轮回,任何一次不经过深思熟虑的站队都可能在递刀子,小作文更是杀人的软刀子。
你的茶余饭后,七嘴八舌可能只是一时消遣,但人数一旦变多就形成了事件,事件进而演化成网暴,便成了雪崩时没一片无辜的雪花。
这就是恶意,中伤他也中伤你。
这就是《恶意》,让情绪像尖刀,不停刺痛观众的心。
观影时看的便不再是电影而是情绪,当情绪正浓,电影好坏还重要吗?所以说陈思诚很聪明,这次在票房上,他可能又赢了。
七星配资-七星配资官网-正规实盘配资网站-在线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