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停火了!人质要回来了!”当加沙城废墟上空的爆炸声沉寂,卡塔尔外交部深夜发布的联合声明,让持续近两年的战火迎来喘息。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的第一阶段停火协议生效后,双方以超乎外界预期的效率推进人质交换,以军也迅速按协议撤出加沙核心区域。这场被国际社会称为“破冰之举”的进程,虽只是阶段性成果,却为胶着的巴以局势注入了久违的和平动能。
人质交换的“加速推进”,成为停火协议落地的首个亮点。按照协议框架,停火生效72小时内,双方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协调下启动首轮交换:哈马斯释放3名以色列被扣押人员,以色列同步释放90名巴勒斯坦在押者,人员交接在拉法口岸有序完成,全程未出现任何冲突摩擦 。此后一个月内,六轮交换陆续落地,哈马斯累计释放27名以色列人员,以色列则释放1255名巴勒斯坦被扣押者,远超协议初期约定的比例。更具突破性的是,2月27日哈马斯移交4具以方人员遗体,换得以色列释放642名巴勒斯坦人,这一“遗体换囚犯”的安排,被调解方埃及视为“展现双方诚意的关键一步”。
以军的“如约撤军”,为停火协议增添了实质分量。在最后一批人质交换完成次日,以色列国防军宣布撤出加沙北部贾巴利亚、中部加沙城及南部汗尤尼斯的地面部队,退至协议划定的“黄线”外侧。卫星影像显示,以军装甲集群在48小时内完成撤离,遗留的军事工事被红十字会标记为“非军事区”,此前被封锁的人道主义通道同步开放,首批载有食品与药品的援助车队顺利进入加沙城。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在撤军声明中强调,此举“是对停火协议的信守,也是为后续谈判创造条件”,但以军仍在加沙周边保持高度警戒。
这场“迅速履约”的背后,是多方斡旋与现实压力的共同作用。卡塔尔与埃及耗时三个月搭建谈判框架,美国则通过对以军售承诺与对巴援助施压,最终促成协议细节落地。对哈马斯而言,释放人质是换取援助物资进入加沙的“敲门砖”——停火后,拉法口岸日均通行援助车辆从120辆增至450辆,缓解了220万民众的生存危机;对以色列来说,撤军与人质交换既是回应国内“救回同胞”的民意呼声,也是减轻国际社会谴责压力的务实选择,毕竟持续两年的战事已造成以军超1200人伤亡,耗尽800亿美元军费。
但短暂的和平曙光下,隐忧仍未消散。第一阶段协议到期后,双方因“加沙战后治理”“全面撤军时间表”等核心分歧未能达成延期共识,哈马斯拒绝以色列提出的“斋月临时停火方案”,以军则在3月中旬重启部分军事行动,导致135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 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人质交换的“温情”未能弥合民族裂痕:加沙街头民众欢庆亲人归来的同时,以色列国内仍有民众聚集议会,抗议“释放过多囚犯”;哈马斯虽展现谈判意愿,却未放弃“武装抵抗”立场,以军也始终坚持“彻底摧毁哈马斯”的终极目标。
从炮火连天到人质归乡,从装甲围城到军队撤离,加沙第一阶段停火协议的履约进程,证明巴以双方并非没有和平对话的可能。但这场“短暂喘息”也警示世人:真正的和平无法仅靠“人质换撤军”的短期交易维系,唯有正视巴勒斯坦建国诉求、解决难民问题、实现土地与安全的公正分配,才能让停火协议从“阶段性成果”变为“永久性和平的起点”。当加沙的废墟上重新升起炊烟,国际社会更需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,推动双方走向真正的谈判桌。
七星配资-七星配资官网-正规实盘配资网站-在线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